《中国诗词大会》余热未尽,甚至延烧到了国外。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来在Reddit和Quora(美版知乎)两个论坛上许多外国的诗歌爱好者就中国诗词展开了许多有趣且生动的讨论。其中,外国网友讨论最多的是:诗词是否有益于学习汉语。
Quora上关于中国诗词的讨论
偶遇中国诗
在这里你会发现人们是怎样在日用伦常中遭遇中国诗的,而这恰恰又是诗歌的真实起源。比如有网友的父亲获赠了一个中国花瓶,却苦于不懂上面的诗句,便发至Reddit上求助。
他很快便得到了回复,但就结果而言实在不容乐观,“像许多古诗一样,这首诗从上写到下,从右至左。然而,它似乎是繁体和简体的混合物。我为那些简体字重新标出了他们的繁体字模式,而对于我不确定的字符我就用X来表示。我估计,这首诗是为了赞美一幅画。”
珍禽栩栩枝间舞
Rare, life-like birds dance among the branches
滿園花x艷x雙
The garden full of flowers is exceptionally gorgeous
x姿挺秀鲜似錦
They stand up-tight and and are bright as silk cloths
群卉豈青(肯?)妒天香
All these beautiful flowers and green trees will make natural ones jealous
转而这个回答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否定,“这些根本不是简体字,它们只是用草书(grass script)写的!只所以看着相似,是因为很多简体字就取法于草书,比如門>>门,貝>>贝,長>>长,而有些字根本就没有用草体,比如最后的‘香’。 ”
这条帖子大概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太过困难,不仅需要识得古文还需要在辨识出字体的演变,争论到最后也没有人能完整地解读出诗句的内容。(注:这首诗原文应是“珍禽栩栩枝间舞,满园花开艳无双。丰姿挺秀鲜似锦,群芳岂肯妒天香”。)
讨论最多的:“诗歌是否有益于学习汉语”
在几个论坛上讨论得最集中的问题便是“诗歌是否有益于学习汉语?”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支持者往往带有几分歌德所倡导的“世界文学”味道,视野和境界都显得极为开阔。
有网友表示,“它绝对有用!诗歌是任何语言最生动的表达!它使得你深挖一个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及其背后的文化。你看下面几句诗句。”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 .)
歌德的迷娘曲“你可知道那一片土地,柠檬树正花繁叶茂?”(Kennst du das Land wo die Zitronen blühen . . .)
“一个中级的语言学者应该能够掌握一点点诗歌。对一些经典诗歌存有感性的亲证将极为有益。这对于中文抑或其他语言都是毋庸置疑的。中国诗有它悠久的历史以及任何亚洲艺术形式所罕见的技术复杂性——大概只有西方音乐能与之相提并论。除此之外,在实用的层面上读诗可以使我们这些非母语的学习者掌握汉语发音的奥秘。”
“中国的诗歌不仅仅押韵,而且在一些律诗中许多字眼还保留着内在的读音。模仿母语者的朗诵有助于我们接近汉语的真实音调(尽管可能在唐朝以后有了鲜明的转变,但仍然留有足够多的东西来借鉴。)”
而反对者如Jennifer Zhu,一个专业的汉语教师,则在Reddit论坛上说:“简短地回复,不。当然,中国诗歌一定非常美丽,它有无穷丰富的意义和细微的表达。方块字在不同的字词和语境中传达出了深层的含义、反思和洞见。有的时候理解一首诗,是需要在读过之后反复琢磨,再到最终的领会。那种感觉就像挖掘出宝藏才有的满足感,并从中传递遥远年代的智慧。”
“请记住,不妨将读中国诗看作勤奋学习之后的奖励,但它本身无助于语言学习……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试着去考察这首上海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诗歌。”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如果你能读懂,那么恭喜你!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诗歌,它使人获得片刻的宁静,呈现出一幅美丽通透的景色——色彩斑斓的山,安静的溪流,春花盛开,甚至人都无法干扰群鸟。如此简单的诗歌中有20个字符,18个收录在HSK(注:汉语水平考试)三级中,而另2个在四级(无和惊)。它简单却不适合学习汉语,原因如下。”
“一,它太短。从本质上诗歌都很短,旨在慢慢咀嚼和消化,却不适合长篇阅读训练。研究表明,需要重复遭遇一个字10到20次才能真正记忆,并了解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然而诗歌很少有此般机会。”
“二,它与人们的日常沟通距离太远。诗歌中大多需要上下文来理解含义,但如果这样的方式放到日常生活就会变成含混不清。”
“三,在读诗歌时你可以花很多时间来依靠词典理解文意。但往往到最后,你可以了解你所读的内容,却可能忘记接触到的字符。”
上述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重要。之所以会出现争论,是因为它不是教条,允许人们结合自身来选择。从外国诗歌学习者的眼中给出一种极清明的视角——中国诗歌如同封闭的神域,它只向虔诚地求道者敞开,而求道者须经艰苦修行。在这之后,还要看看西方的现实能否与东方的意境相互契合,或许在某个微妙的时间点上,能够猛省提撕,领悟到细腻丰富的生命体验。相较之下,如果占据先天优势的本土语文教育却忽视了这点,则不可不谓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