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教育资讯
媒体报道
课程特色
兼职推荐
标签
精彩视频
预约试听课

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

2019-04-29 14:13:36

本文标签:

在传统文化中,“和”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还是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它是既包括基本理念、价值,又包括运用原则和方法的一个思想体系。

 

640.jpeg

 

“和为贵”“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人们熟知和常用的话语。可是“和”究竟是什么?似乎并不很清楚。常见的一种认识,和表示一种态度:和气、和顺、平和、和蔼……或一种状态:和睦、和谐、和平……与和相对的,是斗、争、仇、敌对、对抗……这样的想法,反映了人们普遍的美好愿望和追求。不过,只这样看是不够的。和不简单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和追求,更是中华文化的大智慧;它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是中国人最高的价值追求,又包含着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它不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态度,而是有着丰富内涵,既包括基本理念、价值,又包括运用原则和方法的一个思想体系。

 


和表示一种关系、一种秩序

 

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认识到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以一定的关系共存的统一体(或称共同体),这就是和。宇宙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是和的万物。所以,“和实生物”,这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在这个意义上,和的对立面是同。不是斗、争、仇。同,是指单一成分的存在或叠加。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都是把和与同相对而言,讨论的是世界是和还是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和与同的问题。

 

古人曾举烹饪为例说明和同之辨。譬如烹汤,要有鱼、肉,加上酱醋盐梅,葱姜蒜酒等等,由厨师调配得当,再用适量的水、适当的火候进行加工,如此才有美味的汤。多种成分按一定关系共生,构成一事物,这就是和实生物。而如果用锅煮水,水干续水。如此反复,就只是白水。这就是同;“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640.jpeg

 


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

 

统一事物中的各个局部成分各有其一定的位置。每一成分和因素都处于其应处的地位,发挥各自的作用,构成总体的和。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任何一个局部的因素不能处于应处的位置,总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拿烹饪说,极简单的一件事,用盐的多少,决定着菜肴的品质;盐量的过与不及,都会破坏菜肴的美味,即总体的和。其他各个因素也都如此。所以和就是各个成分、因素都处于恰当的位置,这样一种状态和秩序。这种状态和秩序可以用“各得其所”来表述。和的实质就是“各得其所”。


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

 

“和为贵”不单纯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它是以和实生物的宇宙观为基础的;正因为我们认识到世界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所以说一切事情上我们要顺应事物本来的要求,以和为贵。也就是以和为最高目标,或者说以各得其所为目标。

 

《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易·乾卦·彖传》)《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以“和”为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太和”“中和”,万物“各正性命”;天地位,万物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自然和社会人事,万物各得其所的理想境地。

 

用于人事,孔子为政以“正名”为第一要务。正名也就是要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求君臣父子都能各得其所。君臣父子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孔子所希望的君君臣臣的状态没有实现,也不可能实现。然而孔子提出的治国必先正名,以各得其所为目标的原则是正确的。纵观历史,历代大变革和大改革的主题,都在求各得其所;而改革和施政的得失成败,也都只在于能否做到各得其所而已。程子说:“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所以,和、各得其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最高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做好一切事的根本目标。

 

640.jpeg

 


运用的三原则

 

以和为贵,以各得其所为目标,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行之,施之于实事。中华传统文化,也包含有和的运用中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其一,和而不同。

 

为了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首先必须要有“和而不同”的理念,或者说是从这样的一个理念出发。和而不同,可以有两层意义。从宇宙万物的现实状况看,“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世界本来就是和的世界,不是同的世界;世界存在的状态就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从人事的方面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又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世界是和而不同的,我们处理事物也要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

 

作为待人处事的原则,所谓和而不同,首先是承认差异。要懂得差异的存在是正常的、合理的,是事物存在的常态;不能要求取消差别,完全一致。然后在承认不同的基础上,研究事物内部有哪些方面,怎么来协调各种关系和矛盾,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承认差异是前提,求各得其所是目标。始于承认差别,终于各得其所,和的理念贯彻始终。这就是和而不同。而不承认和排斥差别,一味追求一致,这叫同而不和。古人讲什么是和而不同?国君他的意见认为是对的,但其中还有不对的成分,大臣要把这不对的成分提出来;国君认为错的,但其中还有正确的成分,大臣要把这正确的成分指出来;通过讨论达到一个中肯的意见。这叫和而不同。相反,国君说这个好,大臣也跟着说好好好,国君说不对,臣子也随声附和,跟着说错错错。一言堂,没有不同意见。这就是同而不和。

 

640.jpeg

 

其二,中庸,无过不及,不偏不倚。

 

和的秩序,各得其所,一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以和为贵,要求得和的局面,不是靠单纯的理念,和谐的愿望、和解的诚意等等;不能停留在口号、宣传、思想疏导上,而是要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了解其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处理各种关系,努力做到“使万物各得其所”。

 

了解、认识事物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基本的方法、路径就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全局看,公正、公平,不偏不倚;局部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无过不及。处掌握全局之位,要统筹全局,协调平衡,人尽其才,物尽共用;处局部之位,要认清自身之位,素位而行,忠于职守,克尽其责。

 

所以,和与中不可分。和是最高的目标,中是达到和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合而称之,就是“中和”。

 

其三,以礼节之。完善和遵守制度、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各得其所的关系,不能停留在理念、原则上,还必须落实和体现在具体的制度、规矩上。在中国的古代,就是落实和体现在礼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般人常以为,礼的功用就在区分尊卑贵贱。这样认识并不全面。区分尊卑贵贱只是礼的一个方面。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


640.jpeg

 

礼的区别尊卑贵贱,是要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也就是给贫富贵贱长幼亲疏各定出度量分界,使他们各自都有所依循,各得其所,以避免争斗。“礼之用,和为贵”。区别尊卑贵贱是为了避免争、乱,求各得其所;和的精神不是单纯的明尊卑别贵贱,而是别中求和。

 

礼是具体的,随时世发展而变化;中国古代的礼,已不能适应于现时代的要求。而和的秩序需要制度、规矩的保证,这个原则则是古今中外永恒不变的。这个原则体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制度、条约、合同、协议、规章、纪律等等,总之必须有完善的、能得到遵守的规矩,才能真正达到各得其所,和的目标。

 

有和而不同的理念,从承认差别为前提,求各得其所为目标;以中庸之道的思想方法,认识对象,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正确把握事物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完善和遵守体现和的秩序的制度、规矩。以上三项,构成运用和的理念,实现各得其所目标的原则体系。通过这三项,就把和实生物,以和为贵的根本理念,用于实际人事,落实于各个方面。

 

总之,中华文化中和的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是根本的宇宙观、价值观,也包含有运用和的理念于实际人事的原则和方法。这是一个中华文化大智慧的宝库,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发掘、传承、发扬。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处理

 

玛瑞欧教育二维码

欢迎关注玛瑞欧教育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自成立以来,IMCPI秉持严谨和规范的培训体系,汇聚对外汉语业界培训名师和专家教授资源,研发出独具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IMCPI吸引了大量外籍中文学习爱好者和外资企业中文培训需求,同时吸引了大批国际对外汉语教学爱好者加入到全球推广汉语的队伍中来。IMCPI被学员誉为对外汉语行业的黄埔军校

另外,IMCPI与培生Pearson教育英国认证机构合作。

imcpi培生教育英国认证机构合作

上图为培生Pearson教育认证/培生Pearson获得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证明文件

从左往右依次是: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培生Pearson集团;英国政府教育与就业部

上海IMCPI 认证中心:4007-200-200

微信号:mariomandarin

IMCPI官网:http://www.mariomandarin.cn/imcpiwenzhang.html 

在线报名试听:http://www.cnfirst.org/stkzxbm.html 

预约参观汉语角:http://www.cnfirst.org/hyj.html

报考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1065号飞雕国际大厦25楼2503-2504室

了解“教老外学中文”的价值和乐趣,欢迎致电:4007-200-200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上一篇:青春宝贵莫浪费 教外国人学中文弘扬中华文化  下一篇:三四十岁的女人,正好是更美的时候

汉语拼音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 中文+职业技能 中文歌曲大赛 华文教学 复句 中文学习者 中文演讲比赛 中文课堂 春联 中华文化 唱歌学中文 HSKK 中文祝福 汉字博物馆 中文歌 中文合唱团 诗歌 交会 交汇 冬奥中文100句 中西文化 教授中文 网络中文课堂 腊肉 中文课 冬至 中国故事 中文课程 中文十级 留学 汉语国际教育 哪有对外汉语教师 中文名字 感恩节 中文演讲大赛  中文秀 中文沉浸式学校 中文教师培训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 海外中文教师 本土中文教师 汉字故事 重阳节   中文周 孔子 Confucius 祭孔 国际孔子文化节 上海话 线上教学 词汇教学 直播中文课 中文+旅游 中文+   中文夏令营 中文歌曲 国际中文教学 国际中文教师证书 书法 中国书法 中文比赛 公派出国教师 谦词 敬词 考察 考查 中文考试 高考中文 华语朗诵 国际中文 国际中文在线教育 中文人才 中国文化 中国功夫 教中文 汉语教育 华语 全球华语朗诵大赛 华文小学 华小 汉语桥 汉语水平考试 诗词 线上学中文 国际中文教师 生存汉语 初级汉语 中文水平考试 国际中文教育 中文教学 汉语水平 全职妈妈 现代汉语 汉字阐释 IMCPI视界 教师节 华文教育 华文教师 中文教育 中文学习 网络中文课 中文网络课 中文老师 汉语老师 教韩国人学习中文 中文教师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 对外汉语培训班 对外汉语教育 对外汉语教师培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国际汉语教师 汉语教师 生僻字 汉语课堂 ThanksgivingDay Thanksgiving 汉语盘点 轻声 汉语热 国际汉语教学 忽然 突然 成语 虚词 馄饨 八拜之交 汉语学习 中文试卷 汉语教学法 甲骨文 文化 少儿汉语 中文 对外汉语学习 汉语教学 汉字教学 汉语 二语教学 把字句 对外汉语学科 国际对外汉语教师培训 汉字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 海外游学 外汉语老师 教老外学中文 国际汉语教师培训 中文学校 教汉语 学汉语 教外国人学习中文 学习中文 学中文 学习汉语 国际汉语教育 教外国人中文 如何成为对外汉语教师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教外国人汉语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认证中心 国际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国际汉语教师认证中心 汉语角 玛瑞欧教育 汉语培训学校 对外汉语教师证书 对外汉语教师证 对外汉语学校 对外汉语教师学校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培训 对外汉语专业 对外汉语教学 国际对外汉语教师 汉语培训 汉桥汉语学院 对外汉语考试 教外国人学中文网站 中文培训学校 上海汉语学校 上海中文培训学校 上海汉语培训学校 上海中文学校 老外学中文 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国家汉办 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试 外国人学中文 教老外学中文兼职 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 教老外中文 教老外汉语 教外国人学中文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 对外汉语教师招聘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 hsk考试 国际汉语教师考务中心 HSK 国际汉语老师 国际汉语教师 国际汉语 对外汉语行业 对外汉语老师 对外汉语教师 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教师课程 国际汉语教师课程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课程 国际汉语教师培训课程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培训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培训 国际汉语培训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培训 对外汉语教师培训 对外汉语培训 imcpi 对外汉语资格 汉语教师资格证 国际汉语资格证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 教老外汉语资格证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 对外汉语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