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5 16:02:01
本文标签:对外汉语教学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 学习 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 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 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 还是)听音乐。
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你往前走。|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存现句
形式:处所词语 + 动词 + 名词
(1)表示存在:墙上有一幅画。
(2)表示出现:前边来了一个人。
(3)表示消失:停车场上开走了一辆车。
9.动态助词“了”
形式:动词 + 了
说明:“了”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与时间无关):
昨天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了。
明天我吃了早饭去学校。平时我吃了早饭就去学校。
10.语气助词“了1”
形式:“了”在句尾。说明:表示事情已经发生:
现在他去书店买书了。| 昨天你去书店了没有?(正反问)
11.语气助词“了2”
形式:“了”在句尾 说明:表示变化:
春天了,天气暖和了。
他是大学生了,可以独立生活了。
12.要„了、就要„了、快„了、快要„了
说明:表示动作或事情很快会发生)
要下雨了。/ 新年快到了。/ 汽车快要开了。
我明天就要(*快要)回国了。(“快要”前不能用时间词语)
13.动态助词“着”
形式:动词 + 着
说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外边下着雨,刮着风。(动作持续、动态)
房间的门开着。(状态持续、静态)
14.动态助词“过”
形式:动词 + 过 说明:表示过去的经历
我去过北京,没有去过上海。
正反问:你去过北京没有?
15.在 / 正在 / 正 + 动词„„(呢)
说明:表示动作的进行
他在看书(呢)。| 他正在看书(呢)。| 他正看书呢。
外边在下着雨。| 外边正下着雨。(可以跟“着”一起用)
16.连动句
形式:有两个以上的动词
昨天他去商店买了东西。(“了”在最后一个动词的后面)
17.兼语句
形式:A请 / 让 / 叫 B + 动词
我请他来。 老师让学生写作文。 爸爸叫儿子去买东西。
18.用“比”字句表示比较
(1)A(不)比B + 形容词
我比他高。| 我不比他高。
(2)A比B更 / 还 + 形容词
我很高,他比我更 / 还高。
(3)A比B + 形容词 + 数量 // 一点、一些 // 得多、多了
我比他高五公分。我比他高一点。我比他高得多(多了)。
(4)A比B早 / 晚 // 多 / 少 + 动词 + 数量 我比他早来五分钟。
我比他多学了三篇课文。
(5)“比”字句中有程度补语,有两种形式:
我比他来得早。 我来得比他早。
19.用“A跟B(不)一样 +(形容词)”表示比较
我的书跟他的书一样。| 我的书跟他的书不一样。我跟他一样高。| 这个房间跟那个房间不一样大。
20.用“A有 / 没有B(这么 / 那么) + 形容词”表示比较
他有我这么高。
我没有他高。(或:我没有他那么高) 他有你高吗?(或:他有你这么高吗?)
21.动词重叠(表示时间短,或尝试)
(1)动作还没有发生,单音节动词之间可用可不用“一”:
这个问题,我要想想。这个问题,我要想一想。
(2)双音节动词之间不能用“一”:
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 一)研究。
(3)动作已经完成,单音节 / 双音节动词之间要用“了”:
这个问题,我昨天想了想。
(4)用“在”、“正在”等表示动作的进行,动词不能重叠:
他正在听(×听听)音乐。
22.形容词重叠(有生动、形象的作用)
(1)单音节的重叠形式:AA 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2)双音节的重叠形式:AABB 这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房间。
(3)形容词重叠作定语,或单独作谓语,后边要用“的”:
一双大大的眼睛 / 他的脸红红的。
(4)重叠的形容词前不能用“很”:
她穿得(× 很)漂漂亮亮的。
23.“把”字句
形式:A把B + 动词 + 其他成分
语义:说明移动、变化或产生的结果
我把门关了。(动词后用“了”)
我把作业做完了。(动词后用“结果补语”) 你把箱子拿上来。(动词后用“趋向补语”) 你把这本书给他。(动词后用宾语)
注意:
(1)“把”字句里不能用可能补语:
× 我把这本书看得完。
(2)宾语一般是确指的,或双方都知道的:
你把这本书(× 一本书)给他。
(3)能愿动词 / 否定词,放在“把”前:我要把这本书给他。| 我没把这本书给他。
(4)动词后有补语“在、到、给、成”时,常用“把”字句:
我把车停在门口。|我把书放到桌上。
我把笔还给他。|我把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
24.被动句
(1)用“被”的“被”字句:
形式:A 被 B + 动词 + 其他成分 我的词典被他借走了。
我的钱包被人偷了。
(2)不用“被”的被动句:
饭吃完了。| 信写好了。
25.“是„„的”
(1)强调已发生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
他是昨天来的。他是从北京来的。他是坐飞机来的。
(2)表示态度或看法
我认为,你打人是不对的。
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
26.越来越 + 形容词 / 心理类动词
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我越来越喜欢音乐了。
27.越„„越„„:
(1)主语相同:风越刮越大。
(2)主语不同:老师越说,我越不明白。
28.一 „„ 就 „„
说明:表示第一个动作发生后,第二个动作马上发生。(1)主语相同:我一下课就回家。(2)主语不同:老师一说,我就明白了。
29.“有一点儿”和“一点儿”的区别
(1)有一点儿 + 形容词(有“不如意”的意思):
这本书很好,可是有一点儿贵。
(2)有一点儿 + 心理类动词:
他们想去公园,我也有一点儿想去。
(3)形容词 + 一点儿(表示比较):
昨天20度,今天(比昨天)冷一点儿。
(4)动词 + 一点儿 +(宾语):
我会说一点儿汉语。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嫌侵权请联系处理
欢迎关注玛瑞欧教育微信公众号
延伸阅读:
自成立以来,IMCPI秉持严谨和规范的培训体系,汇聚对外汉语业界培训名师和专家教授资源,研发出独具特色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IMCPI吸引了大量外籍中文学习爱好者和外资企业中文培训需求,同时吸引了大批国际对外汉语教学爱好者加入到全球推广汉语的队伍中来。IMCPI被学员誉为对外汉语行业的“黄埔军校”。
另外,IMCPI与培生Pearson教育英国认证机构合作。 上图为培生Pearson教育认证/培生Pearson获得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证明文件 从左往右依次是: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培生Pearson集团;英国政府教育与就业部 上海IMCPI 认证中心:4007-200-200 微信号:mariomandarin IMCPI官网:http://www.mariomandarin.cn/imcpiwenzhang.html 在线报名试听:http://www.cnfirst.org/stkzxbm.html 预约参观汉语角:http://www.cnfirst.org/hyj.html 报考地址:上海市肇嘉浜路1065号飞雕国际大厦25楼2503-2504室 了解“教老外学中文”的价值和乐趣,欢迎致电:4007-200-200
上一篇: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下一篇:成为万众瞩目的国际汉语教师 教全球外国人学习中文